《数字人文》2022年第2期
《数字人文》2022年第2期

第一届古代汉语分词和词性标注国际评测成功举办

李斌/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汉语和英语不同,没有词语边界的标记。古汉语的词语边界识别是一项很难的任务,又是古籍深加工、走向概念知识库的基础性工作。第一届国际古代汉语分词和词性标注评测EvaHan是国内外首次举办的古代汉语分词和词性标注评测。2022年6月25日晚8点至9点半,EvaHan评测会议成功举行。该会议为于法国马赛法罗宫举办的第十三届语言资源与评测国际会议(Language Resources and Eval

系列笔谈之三: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发展

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 张晓虹(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中国历史地理信息平台”的建设与应用 我主要介绍一下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中国历史地理信息平台”的建设和使用情况,这个平台的建设是在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和哈佛大学研发的“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的研发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所以要先介绍一下该系统的研发过程。该项目组中方负责人是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老师,美方的项目负责人是哈佛大学著名汉学家包弼德先生

系列笔谈之二:古籍数字化平台的建设

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 徐永明(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从传统古籍数据平台到智能古籍大数据平台 这几年,我主要从事结构化数据的建设工作,主要涉及“学术地图发布平台”及“智慧古籍平台”的建设。因此,下面主要介绍我对于从传统古籍数据平台到智能古籍平台转变的认识以及一些个人的试验性工作。 第一点,古代文献的价值。做事情要师出有名,做智能的古籍大数据研究必须对古代文献的价值有所认识。我将古代文献的价值概括为三个方面:认识价值、

系列笔谈之一:智能时代古典文献学的机遇与挑战

编者按: 古籍传承保护是人文社科研究的重要领域,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为古籍传承保护与相关研究提供了新方法,注入了新活力。为集中探讨智能信息环境下古典文献领域的新技术、新工具和新平台,古典文献研究新方向,古典文献教学新变化,古籍整理出版新趋势,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共同主办了“古籍智能信息处理”(以下简称“古籍智能”)系列研讨会,并在腾讯会议等平台同步直播,平均在线参加人数超

没有范畴,我们还能思考吗?

列夫·马诺维奇 / 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中心 陈国昊(译) /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 肖 爽(校) / 爱尔兰科克大学数字人文系 摘 要:文章将为“媒体分析”开发的方法语境化,放入历史框架中,并讨论其与“文化分析学”的相关性。对媒体和互动的大规模分析使非政府组织、大型和小型企业、科学研究和民间媒体能够就各种文化现象生成观点和信息。它们提供有关数字文化各个方面的定量分析数据,并有助于为数字应用程序(如搜索、推荐和上下

从用户心智模型出发的数字人文平台设计研究与实践

随着数字人文领域的技术研究及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如何围绕使用者提供更好的平台服务体验已势在必行。文章基于用户心智构建理论及用户研究方法,探讨了数字人文通用场景下的用户心智模型及体验痛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数字人文用户体验设计原则。

佛教建筑数据研究与平台建设——buddhist.wiki数据平台的设计与应用

佛教建筑时空地图(buddhist.wiki)是一个面向科研系统、文物系统、宗教系统和大众信徒的信息共享平台。平台侧重于对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石窟、造像、遗址等)图文信息的搜集分析,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组织佛教建筑及文化的图文资料。

“天星散落如雪”:李隆基“唐隆政变”与英仙座γ流星雨

“唐隆政变”是唐代历史上知名的重大政治事件。《资治通鉴》记载政变当夜二更时分“天星散落如雪”,李隆基因此坚定决心发动政变并取得成功。然而上述记录不见于正史,且与《册府元龟》所记当夜“轩辕星落于紫微中”不同。

提示:本站使用最低限度cookies来确保基础功能实现。 View more
同意
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