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文》2022年第3期
《数字人文》2022年第3期

“其命维新”:聚焦文献数字化的现状与未来——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数字文献分会第一届年会暨东北数字人文研究中心揭牌仪式综述

郑思佳 / 辽宁大学文学院 2022年8月1日—2日,由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数字文献分会主办,辽宁大学文学院承办,学灯论坛组委会协办的“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数字文献分会第一届年会暨辽宁大学东北数字人文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辽宁沈阳隆重召开。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延边大学、古联(北京)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等全国40余所高

现代汉译文学期刊史料的编年考录与其数据库的建立

李 今/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学界将最近十年由新史料观,特别是计算机和数字化技术所引发的,对史料存储、呈现及获取方式所发生的巨大变革,称为“史料革命”。我所认知的这个“史料革命”,基本上就是把图书馆、博物馆馆藏文献数字化,这一步无论怎样估价都不过分,它是一次伟大的科技之创举。其进一步的发展,现在已经显示出从聚积型数据库向聚类型专题数据库转变的趋势。在此“史料革命”的过程中,形成了诸多数字人文成果。例如,目前“现代汉译文

徐永明教授访谈录

徐永明 韩玉凤 受访人简介: 徐永明,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文献集成编纂中心办公室主任,浙江大学经济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学“大数据+学术地图创新团队”“学术地图发布平台”(amap.zju.edu.cn)“智慧古籍平台”(https://csab.zju.edu.cn)负责人,明代文学学会(筹)副会长、浙江省政协应用智库成员、哈佛大学“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CBDB)专委会委员。先后任哈佛大

细读之初的统计分析

五十岚洋平 / 美国康涅狄格大学英语系 汪 蘅(译)/ 自由译者 五十岚洋平 / 美国康涅狄格大学英语系 汪 蘅(译)/ 自由译者 摘 要:作为两种文本阐释方法,细读与远读之间的关系成为有关数字人文能否适用于文学研究方面讨论的关键点。一般而言,细读被认为是充满个体性的、情感偏见的,而远读往往被归结为客观性的数据分析、并由此而被认为失去了人性的角度。事实上,从文学批评史的角度来看,统计分析在细读诞生之初即发挥了重要的作

现在是去除知识区域划分的时候了吗?

编者按: 数字人文与其所涉及的各个学科(如数据科学、信息科学等)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本刊关注的一个重点。这个当下的问题与历史密不可分,即大学学科体系在近现代时期的发展演变过程。本文作者克里夫·希斯金教授和威廉·华纳教授长期主持以纽约市为中心、横跨大西洋两岸的Re:Enlightenment学术研究项目。这是一个自2006年开启的、多个学科知名学者参与的、以启蒙运动与当下学科知识发展关系为中心议题的长期学术合作项目。

系列笔谈之四:智能时代古籍OCR技术

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 “古籍智能”系列专题 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 王军(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OCR技术是古籍数字化技术的核心和基础 OCR技术是古籍数字化技术的核心和基础,现代汉语常用汉字约七八千字,而古籍中所包含的文字最高达8万。由于文字量庞大,异体字众多,字形多变,版式多样,而且年代久远,页面模糊,再加上缺乏充足的训练数据,这使得古籍OCR比一般的OCR任务更具有挑战性。近年来,深度学习技术在这个领域的

数字化时代的古典文献人才培养:以南开大学文学院为例

作者:冯大建 / 南开大学文学院 张昊苏 / 南开大学文学院 古典文学与文献   冯大建 / 南开大学文学院 张昊苏 / 南开大学文学院 摘 要:在“人工智能+新文科”视野下,亟需将数字化时代的新技术应用于古典文献人才的培养。在本科教学阶段应注重运用数字化、数据化手段帮助学生对古典文献建立更全面、多元的理解,培养其数字人文意识及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文章介绍笔者近期教学中的两类实际案例。一类是开发有助于古典文献人才培

数字人文视域的古典文学研究回顾

作者:毛建军 /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马来西亚新纪元大学学院) 古典文学与文献   毛建军 /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马来西亚新纪元大学学院) 摘 要:信息技术辅助古典文学研究已在文献计量分析、计算机辅助唐宋诗词研究、GIS技术与古典文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成熟的应用和实践。随着数字人文的快速发展,古籍数字人文平台也被广泛运用到古典文学研究之中。古籍数字人文平台利用文本挖掘、社会网络分析、数据可视化、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等功能

三大古籍全文数据库使用体验对比

作者:陆岩军 /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基础设施 陆岩军 /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摘 要:“中国基本古籍库”“鼎秀古籍全文检索平台”“中华经典古籍库”已成为当下中国文史研究及教学必备的三大古籍全文资源库,各具特色和优势,相得益彰,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从使用者角度来看,衡量数据库优长的主要因素为大容量、准确性、便利性、整合性、智能性。数据库开发者应密切关注用户需求,不断拓展完善现有数据库,以谋求长远发展。 关键词: 古

提示:本站使用最低限度cookies来确保基础功能实现。 View more
同意
拒绝